爱拼才会赢
发布:庆典演出-活动策划公司来源:qingdianz.cn发表时间:04月04日
拼,拼的是热度
广州演出开启“扎堆模式”,当“跟着演出去旅行”等新玩法成为新潮流,本地文旅消费“热力”十足。
今年1月至9月,在大型体育场馆改造升级、可用于演出项目场馆资源大幅缩减情况下,广州市审批营业性演出场,其中人以上的大型演出场。演艺市场繁荣火爆,“演出经济”持续升温,不仅反映了民众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且带来了文旅消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拼搏故事:忙碌是日常十个月做了二十多场演唱会
“每天忙忙碌碌,一直坚定向前。”广州市华星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广生这样描述自己年的工作状态。
石广生回忆,年,观众的热情点燃演艺市场,演唱会市场“井喷”。作为演唱会的主办方,石广生和他的公司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忙碌,“去年,我们在广州举办了多场演唱会”。
“年开始,观众消费变得更加理性。广州今年不少大型体育场馆进行改造升级,只有广州体育馆和宝能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能举办一万人左右的大型演唱会。但截至月份,我们依然做了二十多场演唱会。”石广生不无骄傲地说,“每年来看我们主办的演唱会的消费者有几十万,以平均每个人花费元来计算,我们也为广州文旅事业尽了绵薄之力。”
最近,石广生正忙着和团队确定任贤齐佛山演唱会加场的事宜。“去年跨年,任贤齐在广州开演唱会,两场全爆满。今年月7日在佛山开场,已经卖爆,所以决定再加一场。”
石广生透露,今年以来演唱会市场开始分化,头部艺人依然很热,但据说也有些艺人的演唱会门票打折销售甚至被取消。“总体来说,演唱会市场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因为它能提供情绪价值和社交价值。”
根据他的观察,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体验感。演唱会作为一种迅速获得愉悦的方式,能够提供强烈的情感共鸣。“不少人会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大湾区城市的观众也会追着演出跑,这是一个市场繁荣的好气象。”
不过,随着热度上升,一些问题也随之浮现,比如演出因各种原因取消观众的满意度受到影响等,整个行业还在逐步规范中。“去年9月实行‘强实名制’以来,对打击‘黄牛’、规范售票很有帮助。强实名在广州整体执行得不错,观众也慢慢适应了,希望演唱会市场能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石广生说。
追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行走的GDP”潜力无限
月日—月1日,首度来华巡演的德语原版音乐剧《蝴蝶梦》,以音乐剧版音乐会的形式登陆广州大剧院。华南地区,只有广州一站。来自珠海的林女士,早早就买好了票。“周末来广州看,住一晚,第二天逛逛博物馆、小蛮腰。不耽误周一上班。”她说。
刀郎回归引爆演唱会市场,广州站开票即被秒空。月5日、6日,刀郎在广州开唱,有超过2.4万名观众现场观演。演出票房收入破千万,再度展示了演唱会这个“行走的GDP”的无限潜力。
8月底,俄罗斯史诗大戏《战争与和平》在广州大剧院上演,北京观众章先生专程打“飞的”来观看。“在北京演出的时候我要去外地出差,现在在广州演,就提前买好票过来看。”
一流的场馆,一流的观众,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家名团来广州“打卡”。一流的演出,同样吸引着来自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观众到广州观演。
去年年底,广州连发三份文件——《广州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演艺中心实施方案》《广州市“文旅体一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方案》《广州市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实施办法》,几乎囊括了广州演艺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广州市精心梳理打造区域性国际演出中心、国际文艺精品智创中心、国际演艺消费中心、国际演艺会展中心的发展目标,梳理印制《广州剧场地图》,通过合理配置专业化剧场、综合性剧场等资源,持续提升了广州城市文化影响力。
如今,广州的演出遍地开花,常年出新。演出热带动文旅消费更加畅旺,“演艺+旅游”在广州红红火火。“跟着演出去旅行”,有力激发广州文旅消费新动能。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广州将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广州大剧院供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